第180章 李记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母子二人去了东家的仓库,这边看仓库的人和母亲认识,听说要买东西,直接给拿了东西,然后记账,没直接拿钱。这大约就是内部人的优势了。

    看仓库的人还说,等团民消停了,东家会再开杂货铺子,但只卖国货。东家觉得虽然世道不好,但生意还是要做的,不然这么多人吃什么,让李账房伤好之后回来上工即可。

    母子二人带着烧碱、烧酒、棉籽油、盐和瓦罐回家。

    回家后,李连胜只有十三岁的妹妹李莲花已经做好了今天的午饭,小米粥和咸菜丝。

    这里毕竟是县城,要去找野菜也是很难得,此时北方的主食,还是小米,这也就不难理解当年延安根据地开始工资制度就是和小米挂钩。

    父亲李满仓还不能下床,母亲伺候着在床上喝的小米粥。

    李连胜喝了粥之后,开始在院子里架了一个石头的简易灶台,下面点了柴火开始给瓦罐加热,分批次倒入烧碱、烧酒、棉籽油和卤水,上面用木棒搅和。

    制作肥皂的具体流程李连胜也不太记得,毕竟没亲手做过,不过在数次试错之后,李连胜手上终于得到了一块圆形的指甲盖大小的肥皂。

    虽然小了点,不过实验吗,一次性把原料全投入才是傻,现在就是试试这块肥皂的清洁能力了。

    灶台的锅里还用柴火的余热烧着一些热水,李连胜打了一些热水到木盆中,兑成温水后,开始用肥皂洗手,没一会泡沫出现,将手上的油渍污渍全部洗去。

    李连胜又叫了妹妹李莲花和母亲来试用肥皂洗手。

    三人都试过之后,都感觉这小院里土法制造的肥皂不比洋人的洋皂也称洋胰子差。

    接下来是大量生产,其实只是将实验性质改为生产性质,没多久,李连胜又造出一块巴掌大的肥皂来。

    这次造出大块肥皂,李连胜拿给父亲李满仓去看。

    李满仓看过之后:“我看着,这比洋人的洋胰子还要好一些。你们用着也不错,你是怎么想的,造出这东西?”

    李连胜:“我读宋人的笔记,当时有人利用皂荚、猪胰腺、草木灰、盐水等来制作肥皂用来洗手洗澡等。我觉着,宋人笔记中这些原料不够纯,才决定用油代替猪胰腺、用烧碱代替草木灰、皂荚来制肥皂。”

    李满仓:“巴掌这么大的一块肥皂,从洋行进价就要两百文,你觉得这国货肥皂要卖多少合适。”

    李连胜:“洋人重利,这市面的洋胰子一般一两银子才能买两块。听说在天津卫,一两银子也才三块洋皂。我们的国货,早晚要把洋货挤出市场,就要给出一个洋货无法赚钱的价格。父亲你知道成本,给算一下最后我们的成本,然后我才能确定要卖多少钱才合适。”

    “嗯。”算账这事,要等李连胜消耗完这些原料,看看能做出多少肥皂来。最后才能结算,其实现在根据用掉的原料和已存的原料,也能算个大概。

    等李连胜下午制出二十几块巴掌大的肥皂之后,将原料大半用完,尤其是其中的棉籽油用的一干二净。

    李满仓算了下,这二十多块肥皂,制造成本竟然只有十六文钱一块。

    洋人要卖给杂货店也要两百文一块肥皂,这简直就贵的离谱。

    李连胜最后得知成本,觉得还行:“这肥皂卖的低了,是人人都能用的物件,贵了反而大家用不起。我觉得五十文一块出货价格就很好,如果有人大量进货,价格还能适当降低一些。”

    李连胜家中的火碱、烧酒、盐都还剩下一些,瓦罐也是能长时间使用的。这些都算在二十多块肥皂里,才造成的十六文一块肥皂的成本,大规模制造说不定会降低成本,当然未来要雇人还要管吃住等,也会增加成本。

    但怎么看,肥皂成本也不会超过二十文一块,批发价卖个四十文已经很有良心了。

    再说了,肥皂也就是个通用货色。真正拿来赚钱的,肯定是香皂了。像是采集花瓣肯定需要不少人工,白酒蒸馏花瓣得到香精再加入肥皂,那就是香皂了,到时候造出香皂就算和洋皂卖一样的价格——一两银子两三块,也不愁没销路。

    穷人用廉价肥皂,有钱人用有香气的香皂,高低两块市场全部打开了。

    第二天,李满仓让妻子取出多年积蓄的十几两银子,拿去购置一些用来制作肥皂的物件。不仅仅是烧碱、白酒、菜籽油、食盐,还有让木匠打造一个个方格子,用以将肥皂凝固定型,还有让铁匠打造的一个字体模具,以后每块肥皂上,都会印上汉字“李记”二字。

    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洋人的肥皂绝不会打上汉字李记的商标,这一看汉字就知道是国货肥皂。

    因为这一天要干真的体力活了,家中还买了一块五花肉,母亲亲自炒了吃。平时家中伙食就是一干两稀饭,除了早上有一顿干的,中午晚上是吃稀粥的。除非干体力活时期,才能早上、中午吃干的,还有肉菜。

    平时中午下午饿了,就煮个红薯或者吃点红薯干之类的垫一垫肚子,红薯这东西价格便宜产量大,耐干旱盐碱,山地坡地都能种植,从明末时就被用来备荒,但红薯说到底并非是正经的粮食,常吃胃酸胃痛能让人疼的直不起腰来。

    至于面粉,李家家庭条件在县城算是中产,也只有过年才能吃一顿白面包的饺子,过节的时候吃几根油条或者面条。

    总之,清末白米白面在民间精贵的很,平日里是吃不到的,哪怕北方的地主家庭也是如此。

    北方素有穷大手、抠老财的说法,就是平时看着衣着光鲜大手大脚花钱的往往是家中没有隔夜粮食的穷人,你看穿着破烂,没事去捡粪的老头,往往是当地的地主老财。

    这次母亲炒好五花肉炒芹菜之后,李连胜做主,改家庭吃饭时为分餐制,每人一碗饭一份五花肉炒芹菜,省的母亲妹妹不敢吃肉。

    今天家里都要干活的,就算父亲李满仓不干活,养伤时多吃肉也好得快一些。

    木匠打造的方格子最简单,也是最早送来的,下午开始,母亲妹妹就忙着跟着李连胜学习肥皂的制造。

    李连胜根据新买的大瓦罐容量,将需要的材料配比数量化了,烧碱放多少、棉籽油放多少都有固定数量,这样就是妹妹和母亲看了两遍之后,也能上手操作了。

    随着三人看守三个瓦罐一起干活,而家中的原料越来越少,都变成了一块块还没打上李记字样的肥皂。

    到了第二天,铁匠也把李记字样的模具带来了,稍稍加热铁模具就像是给骡马打标记一样,在每个肥皂上面按一下即可打上印记。

    这时候,家中父亲李满仓也已经能下地了,开始给肥皂挨个打上烙印。

    虽然肥皂做出来了,但是距离惊险的一跳,还是差了一步,不过这一步并不难,因为父亲那边本来就有东家的销售渠道,再加上附近北方各地都在闹着灭洋教、杀洋人、毁洋货活动,洋货一时间在市面上消失了,但相对来说,其实洋货贵是贵了点,但也很方便。

    例如,洋火、洋钉、洋灰,都是很方便的商品。

    就拿引火来说,火镰的确可以引火,但是如果在野外风大或者空气潮湿的时候,火镰根本不好使,而且火镰打火是需要经验的,也要消耗火绒。火柴(这个时候还没有安全火柴)随便找个地方,哪怕鞋底一划就着火,小孩子都能操作,再说了,哪个小孩不喜欢放火呢。

    科技要方便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