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网 > 一品富贵 > 第二百八十三章 春闱(上)

第二百八十三章 春闱(上)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武林小说网 www.50xs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赵匡义不知道他的春天渐渐来到。

    姚恕死了不怕,但柴宗训死了,让他害怕了。他认为是赵匡胤害的,但知道赵普在里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吓得将河北衙内一起收了回来。又派人对宋九传话,宋九,你小心一点。

    风向不对啊。

    宋九也百思不得其解,按理说赵普种种,就算不贬官,也要不停的敲打吧,似乎史上就在这段时间,赵普下台的,而且他更不解,似乎快到了伐南唐的时候,在这当口上,为何要弄死柴宗训。难道是自己到来,弄巧成拙,反而将事情变向对自己不利的一面?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先是研究新式高炉,接着向朝廷请求调来各种手艺精良的织女,以及会制造精良缲车的工匠,纺织一纺二织,纺就是将种种纤维,例如棉纤维,麻纤维、葛纤维以及蚕丝,绞成丝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才是织,经线与纬线,交叉的织在一起,布帛也就出来了,有了这个布帛再用各种染法染成鲜艳的布匹,或者直接刻丝刺绣。

    说起来很简单不过。

    但若论简单,那一样不简单的,就象反射炉,说起来更简单,真造起来却会无比复杂。但原理就是这样,再根据这个原理,要去进行不断的创新。这个过程可能更慢更长。

    宋九又写了一篇平戎策陈给朝廷。

    请国家支持我,不仅是将棉花能纺成棉布,它有一个更大的作用,那就是羊毛。一旦研究成功,再也不是以前那种毛毯了,而是变成各种羊毛与羊绒制成的布匹。就可以通过一些渠道,与游牧民族进行往来,让他们提供羊毛,中原向他们提供他们所需品。这就会产生一个后果,游牧民族将会对中原产生依赖。

    仅此一条,足矣。

    至于后续的经济政治军事意义,不用宋九多说,朝堂中有的是聪明人。

    实际是放出一个消息,皇上,俺不是柴家人,对国家还有用,别要让赵普将俺弄死了。

    又开始研究反射炉。

    宋家有钱,但钱用得厉害,特别是前段时间赈济灾民,用掉许多钱帛。这些研究都需要许多钱帛的,最少得给工匠织女们提供简单的住所,以及研究场所。那一样都会花很多钱。

    好在南下的几艘船又带来一些利润,潘惟德大手一挥:“妹夫,这次所得我不要了,捐给你研究吧。”

    刚回到家的潘怜儿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好大哥。”

    潘惟德肉痛地摇头。

    潘怜儿掐他:“做好事得有一个做好事的样子,难道你钱不够用吗?”

    宋家的钱进进出出的,人们看得麻木了,潘家兄弟这些年明处暗处同样赚了很多钱。潘美曾在南方叹息:“老夫家要这么多钱帛干什么?”

    钱多得让他产生迷茫,与柴荣当初做生意不同的,柴荣做生意,那是为他姑父郭威迅速敛财。潘家为谁敛财?

    然后开始试验反射炉与耐火砖,是更高级的耐火砖。

    铜有多重要?不用宋九多提,都知道,那是钱!

    一船船香料宝石象牙变成了钱帛,又化成各种材料房屋钢材炉子。

    ……

    “永图,落第哪?”宋九道。

    王化基耷拉着脑袋,他的家乡有些远,乃是镇定府人,闻听学舍招纳学子,从镇定赶来考,居然通过。随后就并入书院,朝廷忽然增加进士数量,因为家境好,想法不一样,于是改读经义。

    那就要命了。

    毕业考来临,三门主课,两门副课,经义好肯定不行的,去年毕业考,成绩通不过,并且差得要死,于是留级,他死心不改,悄悄回家参加解试考,居然又通过。今年春闱,便问宋九,我是举子,能不能参加春闱。宋九道:“为何不能参加,若你身兼两长,能中春闱,再通过书院毕业考试,将会成为两考的第一人。”

    “好。”王化基大声答道。

    宋九敲他的脑袋瓜子道:“你别胡思乱想,除非今年春闱破例,否则你不易能考中。分心了经义与春闱,你毕业考可能又不得通过。”

    也就是他所说的是人不能分心太多。

    因此书院里那些自发留下的高学学子,宋九让他们分成十门科目,不提什么毕业了,中学通过,就是毕业,高学学子半生半师,因为陆续两次用善户名义得来的钱帛充塞于河洲产业中,一年能分近十万缗红利,以后这个数字还会扩大,所以他们薪酬也比较高。现在还不严,前段时间宋九到书院与几位山长们交谈,随着高学与书院先生薪酬提上来,会有更多学子要求留校,但不可能养着那么多高学学子,那只能挑选。成绩特别好的,才能留下来深学。当然现在还不行,这要过两三年后。

    细分科目的原因,就是让他们能将心思集中,学有所专学有所精。

    不过宋九提倡的是一种风格自由的教育,不强迫学子。

    于是王化基便去参加春闱,这一殿录取了十名进士,诸科二十八人。诸科不值钱,与书院毕业生相仿佛,与王化基无关。他考的与宋九一样,是进士科。结果名落孙山。

    潘怜儿在边上嗔怪道:“王大郎,你马上到了而立之年,也要清醒清醒。”

    那是在学舍,是特例,对年龄限制还不算太严格,换成现在的书院,王化基想进书院都不可能。

    王化基茫然地抬起头道:“九先生,那我怎么办?”

    “好办啊,后面的学子我不清楚,你们那一届都是我教的,那一个学子我不清楚?你材质好,为何不定好主次?”

    “请九先生明赐。”

    “这样吧,我打一个比喻,例如钢监,也许大家说它是成功的,那是比较以前的冶铁炼钢,它是很成功。但对于我来说,它是失败的。不过有了钢监,有了初步更便宜的钢材,再加上粗糙的水泥,房屋就能建设起来,有了各种房屋,河洲得以实现,那么就有了钱帛,再回返研究。这就是叫主次。你马上三十岁了,虽你家境好,不过你在学习中,有妻子,还有孩子,他们要你养活,也或多或少分了你的心。这也是我录其年龄原因,太小了,不能照料,太大了虽心智成熟,可有家人,学不好就会拖累家人吃苦,我于心不忍。所以以我之意,方法很简单,先通过书院毕业考,那么可以深研,可以授课,深研过程就是自我学习过程,到了高学,又能分配到房屋,能将妻子儿女接过来居住。此乃才是真正的夫子齐家治国之道也。”

    “受教。”

    就在师徒二人说话时,一个小黄门到了宋家,传宋九进宫。

    宋九给了一锭金子,然后小声问:“钟内侍,陛下召臣进宫有何事?”

    柴宗训之死让宋九有些草木皆兵,实情只有赵普知道,通过赵匡胤表情,他感到自己所做的是画蛇添足,让皇上很不满。但他还不知道赵匡胤这次是真正下了狠心,准备施辣手。

    在忐忑不安下,让他赵承宗安份守己。宋九不敢动弹,赵匡义不敢动弹,赵承宗也不敢动弹,闹出这么大风波,两河忽然变得异常平静。这种平静,反而让宋九更加担心,似乎象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前奏。

    就是召他入宫,他都有点害怕。

    小黄门将金子放入怀中,平静地说道:“似乎科举舞弊,朝臣发生争议,陛下召你入宫商议,大约与你那封糊名制度科考有关。”

    “科举舞弊?”

    拿了金子,小太监心情变好,果然到宋家宣旨油水很多,并且宫中太监对宋九印象皆不恶。宋九在南方留用了许多南汉官员,包括一些太监官员,这让这些太监们十分喜欢。

    他又说道:“翰林学士李昉知贡举,仅录取十名进士,其中有李学士的同乡武济川。有同乡不要紧,但这些举子来京赴试时,互相交流,各自知道深浅。若相差不大,科闱试题是否以前备过,所答是否合乎考官口胃,那就是运气之争。可这个武济川才质疏劣,无论运气再怎么好,也不可能得中。因此举子徐士廉等人击登闻鼓,诉状李学士用情,取舍非当。”

    “李学士不会吧?”宋九挠了挠头。

    若说楚昭辅,他前世真不知道何方人物,不过有几人是知道的,例如赵普与卢多逊,还有吕端吕蒙正,寇准丁谓,另外就是李昉,据传他是一个名相。

    “宋候爷,这就非是奴婢所能知道了,”小太监说道。

    宋九先是茫然,随后心中摇了摇头,是非对错黑白,岂如史书所载的那样?不当真。王化基眼中出现希冀。宋九又摇了摇头,王化基若真能考中,那可能是书院第一个进士,传出去,会吸引更多人投入书院。但不好的是可能让更多学子以经义为主,这又非是宋九希望的。

    宋九整理衣冠进宫。

    几十个重臣全部在讲武殿。

    宋九行礼。

    赵匡胤道:“宋九,你再说说你的糊名制?”

    “喏。”

    赵普道:“陛下,老臣以为还是不妥,糊名制乃是武则天所举,不当作为国家制度。科闱也要看其文,观其书,一旦用糊名制弥卷誊抄,无法观书识人。若陛下认为此届科闱不公,请陛下重试举子即可。”

    “宋九,你来说。”

    就一句,宋九不由地精神一振,他在这时几乎要抑天长啸……RS